数字化赋能健康城市发展,升级大众健康保障的“底座”
近日,新疆疫情实现“双清零”,振奋人心的同时也要长鸣警钟,杜绝出现复燃。后疫情时代,在常态化严防严控之余,健康管理必须纳入城市空间治理的长期规划之中,引导居民培养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,因为保障大众健康的城市空间,是托举起美好生活的重要“底座”。
从全球范围看,健康和卫生是城市发展的核心,容不得半点松懈。健康城市不仅要补足公共卫生体系短板来应对突发情况,也要充分发展和利用数字健康网络等适宜技术,把预防关口前置。除此之外,广泛吸收国际经验,因地制宜地建设数字健康城市,才是更好的发展策略。
参考全球典范,打造数字健康城市标杆
健康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? 1986 年,世界卫生组织(WHO)第一次在加拿大提出“健康城市”概念后,倡导建设健康城市就成了一项全球性行动战略。在大量的实践中,由于经济水平、政治、地缘情况以及民族文化等因素,世界不同地区的健康城市定位、规模和发展也不尽相同,但都在走向数字化发展。
以迪拜为例,迪拜国际健康护理城(DHCC)是世界首个医疗健康自由区,集看病、检查、治疗、护理和疗养于一体,并将健康产业与旅游产业充分融合。迪拜医疗健康城推出了提供给全球医疗保健供应商的智能在线服务,以数字方式高效实现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管理,将全球医疗生态通过数字化的技术连接起来,为生态圈的所有相关者提供更全面和高效的医疗服务。这种一站式全包服务能满足客户的几乎所有需求,也提升了对商业机构与游客的吸引力。
在日本,健康城市的定位又发生了一些变化。日本社会面临着老龄化的挑战,于是为了更好地照料老年人,日本静冈县建立起了以健康、医疗、生物试验、保养、度假为一体新型健康基地,并且长期获得“健康长寿的县”称号。在数字化技术加持下,该地区还推出健康地图、健康积分等,更便于居民提升健康。
回到国内,中国很早就加入WHO倡导的健康城市运动,直到这几年才开始加速发展。 2016 年全国爱卫办在全国划出 38 个健康城市试点城市,随后又推出《全国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( 2018 版)》,对健康城市也有了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,去年年底公布的结果看,各地健康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在近几年国内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飞速发展的背景下,我国通过自上而下的形式,走出了独具特色的“数字健康城市”发展之路。上海、邢台等个别健康城市已经开始探索更高层次的“数字健康城市”建设,率先打造了新时代的健康管理体系样板。
据了解,上海市已经建成 80 多个智慧健康小屋,通过渗入到城市治理网络,提供健康检测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