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产品上行,为何如此艰难!
2017 年,国家发布了中央“一号文件”,首次明确了国家支持涉农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政策,至此,农村流通正式大步迈入现代化的行列。
2019 年,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总额为 3975 亿元,在以淘宝、京东、拼多多为代表的电商渠道中占比高达20-30%。而且,今年受疫情刺激,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加大对农产品的开发力度,预计同比上年增加超过80%,以现有的规模加之行业30%上下的增长速度,可以预估, 2020 年在各大电商渠道的销售体量中,农产品上行市场占比将接近50%。
但是,从绝对值看,高达几千万的农产品网络销售额仅占全年 9 万亿经销总规模的2.5-3%,虽然行业的成长性高,但绝对值低,自然也面临规模效益不足、产业化程度低的缺陷。
差异化时代的“上行”之困。究竟是何种因素在制约农产品上行的发展,又或者在当下的电商格局中,谁又能较快的帮农产品实现快速上行呢?
一、“层层加价”的营利性因素制约
在电商之下,非标准化农产品的销售模式以批发、农贸流通模式为主。批发商以规模优势获得较低进货价,再加价批发给第一级批发商或零售商。在层层转包的这个暴利链条中,经销商和批发商都获得了可观的收益,但在电商模式中,以上稳定链路将会被打破。
电商由于打破了地域局限,以往具有信息不对称的区域性农产品将进入“全网比价”阶段,加之当下电商琳琅满目的营销成本以及工具性产品,在一无源头成本优势,二无终端定价优势之时,很容易迷失方向。
近几年内,生鲜电商的创业项目不胜枚举,但成功者实属寥寥,究其原因在于:在成本与收益之间未掌握好平衡,尤其在资本的“自嗨”作用下,用亏损换市场,在未掌握行业定价权之前,这是相当危险的,最终大多在资本撤去之后,无自我生存能力,只能关闭了事。
二、“农村人才”的业务迁移机会成本
中国农村面临的现状是,年轻人外出求学、打工,留守的多为儿童和老人,而让老人使用互联网购物,体验互联网购物,无论是在操作还是对网购安全的信任上都存在一定的交易场景问题。
同时,农村其实不缺人才,只是农产品上行缺人才。虽然各家电商平台都在重点宣传自家的农产品上行的丰硕果实,如阿里的村淘,拼多多用现金和流量补贴扶持,京东和苏宁亦有类似手段。但是由于农产品上行中的干扰因素和业务趋势,农产品上行只是一个面子,里子则谋其它更为直接的收益。
农村电商零售在 2016 年迎来“爆棚”增长,为153.4%的同比增速,其后速虽成明显下降趋势,但较之电商和零售大盘仍然有比较明显的“先进性”。但是,相比于城市中的“618”“双11”网购狂欢节,对于农村人来说,边际效应不大,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人才,对此做宣传和普及。
三、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
在线下流通链条里,农产品要经历农民,原产地收购商贩,产地批发市场,销售地商贩,销地批发市场,到终端(超市/菜市场),最后才到消费者。从农民到消费者手里,中间一共经历了 5 个环节,各个环节都有物流、仓储的成本支出,并且形成了极高的损耗率和加价率。
而农产品通过电商“上行”,则因为“最初一公里”无法实现标准化,出售规模有限,导致物流成本高昂,也无法建立真正的标志性农产品品牌,大多只是产地效应。同时,水果的季节性极强,成熟期又极短,没办法像工业品那样慢慢“清库存”,如何把货架期很短的水果做成全年品,延长其售卖期、保鲜时效等,更加需要重资金投入下的产地仓、冷鲜仓,气调库等固定资产建设。
农产品上行所要做的,就是通过“最初一公里直连最后一公里”的方式缩短链条,砍掉流通链条的中间 5 个环节,通过源头直采,一件直达的形式,减少了大量履约成本。不但消费者买的便宜,农户也收获了更高的价值。
农产品上行是个极复杂又相当特殊的行业,面临行业的起承转合,又要对从业者和商业逻辑进行新的梳理!
有量自 2014 年成立至今,已历经 7 年。面对互联网电商的日新月异,生鲜农产品市场百花齐放,以及时代变革潮流的呼唤,有量将以奋斗者的姿态出发,拥抱转型,立足于农产品供应链服务根本,成为农产品数字化供应链服务提供商;
农业流通模式创新的核心,是将农货从产品变商品,从地理名称变商业品牌,进而孵化出一批品牌化的头部农产品,满足各个消费群体的多元化需求。有量将通过上述举措,帮助国内更多产区探索农产品货源分层、农产品价值分层,将农货进行更有效率分发。
另一方面,在上游的农产品开发、包装、品牌打造等环节,有量因地制宜,并没有投入过多精力密铺全占。而是选择从点到面,从农村原有一定的市场基础、产业规模,和行业标准的农产品进行上行供应链的标准化改造和营销升级。
未来,有量农产品供应链服务将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、专业化不断推进,从供应链的原产地打造“一县一品”&“一县一仓”,逐步打造一个安全、稳定、高效、可靠的农产品供应链服务标准。